新形勢下,銀行應該建立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、以科技為核心生產工具、以平臺生態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現代金融供給服務體系,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。
提升科技水平,支撐普惠業務發展
加強金融科技建設。加強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研究。重新塑造銀行的IT基礎設施,重新認識和構建銀行的生態及企業價值鏈,重建銀行與社會和客戶的鏈接。
堅持互聯網思維,推動合作共享。加強與互聯網公司、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,對外開放金融科技服務市場,加快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交易共享,深化國內外金融科技領域的互補合作。
營造有利于金融科技人才集聚的環境。培養和引進金融科技領軍人才、高級專業人才,為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創新提供人才保障。
搭建綜合平臺,服務眾多普惠客戶
助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深入到智慧政務、互聯網+監管、新型智慧城市等“數字中國”建設的各個領域,推動實現高效透明的政府運行、精準智能的城市管理和便利的民生服務,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強化互聯網平臺的合作。提供包括支付結算、線上貸款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,與互聯網企業的科技力量、海量交易數據進行對接,共同搭建互聯網消費場景,打造風險可控、符合監管要求的互聯網金融。
加強大型核心企業平臺建設。通過搭建平臺和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,幫助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、降低交易成本、有效管理風險,成為與企業共生共榮的全生命周期伙伴,以新金融助力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。
構建完整生態,讓服務更加便捷
推進平臺整合。銀行應該運用大平臺、大生態的思維,盡可能融合更多的服務方加入,構建能滿足用戶連續需求的完整生態。
以手機銀行兼容不同的生態。手機銀行應該將大量交易整合成為一個大的入口,客戶能夠通過手機銀行這個統一的入口進入各種生態系統中,連續性地完成一系列的交易。
加強生態的運營維護。堅持系統化的思維,為生態中各參與方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。為平臺核心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,并分層維護好,為平臺中的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,并依托大數據精準營銷服務。要持續跟蹤,及時優化迭代系統,融入新產品、新服務。
堅持開放共享,營造良好經營環境
加快數據立法工作。大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,必須進一步對數據權屬問題予以明確,同時要加強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。
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科技建設。金融科技事關國家金融競爭力,必須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科技基礎技術的研究,并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進行技術輸出。同時,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,在統一的規則下有序開放共享數據資源。
優化金融監管。監管部門要以互聯網思維來看待新金融的發展,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適當放寬一些限制,設置一定容忍度,鼓勵銀行大力開展金融創新。同時完善人行征信系統建設,逐步接入企業的工商、司法、稅務、行政、環保、質監等業務數據,并按照一定的規則收集互聯網數據,對社會征信形成有益的補充。(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行長 文愛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