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(記者郝菁)“粵省事”“浙里辦”“蘇服辦”“渝快辦”……從南方到北方,各地政務服務平臺的“大名”特色鮮明,動感十足。在接地氣的“諧音”取名背后,老百姓更歡迎的是政府部門實在暖心的服務。
聽!“諧音梗”政務服務平臺們來了!
“諧音梗”很暖心
“因荷而得藕,有杏不須梅”,諧音自古以來就有諸多妙用。廣東的“粵省事”、浙江的“浙里辦”、江蘇的“蘇服辦”、江西的“贛服通”、廣西的“壯掌柜”、湖北的“鄂匯辦”、重慶的“渝快辦”、天津的“津心辦”、湖南的“新湘事成”、內蒙古的“蒙速辦”、貴州的“貴人服務”……這些“諧音”名字不僅有趣好記,更讓大家感受到了政府部門為民服務的暖心態度。
政務服務平臺取名“諧音梗”也收獲了不少網友的認同和贊揚,在微博上,#當官方也開始玩諧音梗#的話題曾一度登上熱搜,各地網友將所在省份的政務服務平臺名稱進行比拼,截至目前圍繞這個話題的討論已有1.7億次。
來自江蘇的網友張女士告訴記者,江蘇政務服務平臺一改嚴肅稱呼,成為現在的“蘇服辦”,通過諧音命名讓人耳目一新、記憶深刻,“蘇服辦”念出時會心一笑,感覺政務服務也有了“暖心溫度”。
記者了解到,2019年5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,以國家平臺為總樞紐,聯通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、46個國務院部門平臺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“一張網”初步建成。各地不斷推動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從“線下跑”向“網上辦”、“分頭辦”向“協同辦”轉變,政務服務“一網通辦”能力顯著增強。
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我國借力數據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。各地“健康碼”取名“諧音梗”操作的背后也寄托了政務服務美好的期望,上海的“隨申碼”、安徽的“安康碼”、南京的“寧歸來”、泰州的“祥泰碼”……目前,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數據共享支撐能力,各地絕大多數“健康碼”已全國互認,基本實現了“一碼通行”。
“諧音梗”不斷上新
隨著政務服務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,各地政務服務方式不斷上新, “最多跑一次”“不見面審批”“一網通辦”等一批政務服務“新詞匯”頻頻登場。這些服務推動了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、指尖辦,通過讓“信息多跑路”,實現了百姓和企業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“無縫隙”“無差異”“一站式”的政務服務。
“一件事”服務事項是典型的百姓需求導向。浙江以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為總抓手推進“一件事”模式,目前“浙里辦”APP上線運行了40項“一件事”。西安政務服務推出“出生一件事”“畢業一件事”“結婚一件事”“退休一件事”“身后一件事”等公民全生命周期的20個主題服務。江蘇開設了綜合政務服務“旗艦店”,鼓勵各地在全省統一平臺上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市縣“百貨式旗艦店”,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社保、醫療、衛生、教育等服務“琳瑯滿目”,切實減少了群眾跑動次數,節省了辦事等待的時間。
“諧音梗”升級再發力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加強數字政府建設,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,推動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和全國互通互認,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、掌上辦、一次辦。企業和群眾經常辦理的事項,今年要基本實現“跨省通辦”。這為各地政務服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記者了解到,浙江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(“浙里辦”)將以全域性數字化改革為總牽引,加快打造“網上隨時辦、大廳就近辦、辦事更便捷”的“一網通辦”模式,推動“一網通辦”改革成效向山區、海島等偏遠地區延伸,促進政務服務普惠化、均等化、便捷化,持續提升群眾企業辦事獲得感。
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支撐能力和“數字政府”的整體賦能,江蘇省下一步將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,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、規范化、便利化。聚焦政務服務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,推動新技術融合應用,進一步深化“一網通辦”“跨省通辦”,提升“不見面審批(服務)”的影響力。
“以民為本、勇立潮頭”,多地表示,下一步要結合群眾企業最需要的政務服務需求,把“諧音梗”背后的美好愿景落到實處,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的標準化、規范化和便利化水平,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。
視頻腳本及制作:郝菁?
插畫繪制:張云崢
配音:任瑋瑋、卞亦文、項詠梅、張利、郝菁、楊盛麟、王宇靜、陳奧、周智星、翁曄、張蘊、謝章清、楊啟、暨東、周鸞、趙永剛、吳叢司